摘 要: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自从开播以来,受到了广泛的好评。除了选材好,配音也是重要的原因,配音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,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。
通过对配音进行合适的处理,使得纪录片的效果大大的增加。本文主要探讨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配音处理的一些技巧。
记录片配音技巧的重要性
记录片的配音处理技巧对于记录片的效果的提升很重要。配音者通过对配音进行处理,利用内部外部的技巧,达到语言与图像融合的目的,使得纪录片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。
表达有声语言的内部技巧有:情景再现、内在语、对象感;外部技巧有:停连、重音、语气、节奏等。
通过对纪录片中配音的内外技巧的运用,使得纪录片的品质的提升,特别是外部技巧的巧妙运用,对纪录片的效果有重要意义。
纪录片配音中内部表达技巧的巧妙运用
所谓内部表达技巧,即:情景再现、内在语、对象感。将其利用的恰到好处是一个记录片的前提。根据记录篇稿子的内容和纪录片思想,展开丰富的联想,使得稿子的内容得以充实,在提升观众兴趣的同时,使得其真正的融入其中。
好的记录片对情景再现的能力要求的很高,还原事物的真实情况,是记录片**基本的原则,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中,**集的冰下走网,影片就完整的记录了真实的过程,对冰下走往的声音,风声的处理效果都处理的恰到好处。
内在语可以充实稿子,使得内容更加通俗易懂,讲解者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,要充分的对稿子进行联想。
对象感是一种贴近观众的技巧,进行解说的过程中注意声音的塑造,同时要把声音和画面相结合,达到声随情动、情随影动的目的。
纪录片配音外部表达技巧的运用
记录篇外部表达技巧的运用是配音处理的重要部分,也是配音处理的难度和重点。其主要包括对停连、重音、语气、节奏等的处理,下面详细说明。
1.重音处理
重音的处理是配音处理的重要部分,重音处理的灵活性较高,重音往往是为了强调内容的,使得画面的内容主次分明,更容易是观众集中精力来欣赏。当画面比较有重点的时候,就不需要加重重音了。对具体的字采取重点读出的方式,能较好的表现出情景的某一特征。
例如:冬捕者正在将绞盘固定在冰面上,再把大绦缠在绞盘上,通过牲口的拉力,拉动冰下长达两公里的捕鱼大网,(此处停顿一会)惊人的一幕开始了,渔网在透明的冰面下,缓缓的移动,能够看到冰下走网,意味着光照正好,冰层厚度恰到好处。
但是这能够预示着鱼群就在附近吗?(较长的停顿,且背景音乐开始紧张起来)……,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,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,(现场的完美呈现)水底的世界被完整的打捞了起来,被上天厚爱的人群,又一次获得了馈赠。这部分的内容的画面以原场景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出来,根据捕鱼者的工作的进行的解说,解说的过程中,配音有重有轻,为了强调渔网的长度和冰下走网的时间已经强调丰收的喜悦,解说词中的两公里、8个小时、上天厚爱是重音部分,重读使得场景的还原恰到好处。
2.停连处理
上述的例子中一共出现了2次的较大的停连处理,在拉动冰下长达两公里的捕鱼大网,(此处停顿一会)惊人的一幕开始了;但是这能够预示着鱼群就在附近吗?(较长的停顿,且背景音乐开始紧张起来)……,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,这二处的停顿是必须的,**处的停顿直接把视角转移到了祭鱼上面,这里也是把枯燥的捕鱼给变得形象起来,使得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,这个地方的停顿也是为了冰下走网的画面深入人心,第二处的停连处理,是一个过渡的地方,8个小时的等待,用一段解说的停顿来代替,使得观众更真实的融入到了其中。
现在有很多的记录片的配音处理就忽略了停顿,一味的陈述,没有突出的内容,重音也没有,忽略了配音的技巧,使得记录片的的观赏性大大的降低了。
3.语气处理
语气处理也是配音处理的重要部分,根据记录片画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语气的变化,使得语气符合特定的环境,不出行柔声细语谈论政治,不出现苍劲雄厚谈论风光娱乐片。在进行解说的过程中,若影片的要求气质与自己的不同,这是解说员要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情绪,调整语音去适应。
例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之中:黄馍馍那段:一个一块钱,从不还价,在一年中**寒冷的2个月里,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,刨去成本,一个冬天,他的实际收入是8000元,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,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,不在与土地打交道,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,住着自己的窑洞,吃着自己种的粮食,老黄自足而踏实,千百年来,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,而这种碳水化合物,营造出的满足感,正是亿万个向老黄这样在土地上,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。
这段解说的前半部分,主要是对老黄的情况的描述,为了更好的显示出老黄的幸福感,这里的语气处理一定要得当,使得观众能察觉到解说.
北京名传天下配音公司
总站:www.bjmctx.com
客服QQ:516793858
客服QQ:417096867
电话:010-86175888
手机:13718387888(陈经理)
邮箱:516793858@qq.com
|